当前位置:首页
 > 供销新闻 > 省社要情
土地承包权延长30年金风送爽!
新华日报:农民心稳了,种田更踏实了
发布日期:2017-10-24 浏览次数: 次 字体:【

    新华报业网讯 “没想到好消息来得这么快!”一见到记者,三叶园林公司负责人金玉兔就说,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,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,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,“这下子稳了我们的心,我们可以踏踏实实干下去了!”

  金玉兔是浙江绍兴人,十多年前在江苏南京溧水区和凤镇流转了8000亩地从事苗木种植,后来又在宿迁市沭阳县流转了7000多亩土地种植苗木,流转期限到2027年底即第二轮承包期结束为止。目前,南京溧水区的苗木基地因为四季有花、聚集了长三角地区所有珍贵树种,已成为当地著名的农业观光目的地。“花卉苗木基地跟别的农业项目不同,周期很长。”他说,公司的中期目标是在新三板上市,现在离第二轮承包期结束只有10年时间,看起来时间不短,但此前因为到期后农民的承包权可能有变化,公司一直不敢加大投入。“中央及时明确土地承包权延长30年,让我们公司可以从容长远布局,让我们有信心把这项事业一直做下去。”

  59岁的刘卫国是盐城建湖县宝塔镇宝塔村农民,这些年他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20多亩粮食。种粮的地是他自己家和亲戚家的承包田,由于不需要流转费,光今年夏收他就赚了2万多元。记者问,一茬麦子每亩就能赚到1000元?老刘说,今年麦子丰收,亩产550公斤,都是二等麦,每公斤2.4元。一亩麦子的农资成本200元,加上机械收割费,成本也就300元,不算自己的劳力投入,亩均纯收入不就有1000元了吗?他说,眼下快要收割的稻子产量也不错,又能赚到2万多元,他一个人一年的收入超过4万元。“听说承包权又要延长30年,我们农民开心啊,我打算再种20年地!”

  谭国勋是扬州高邮市高邮镇新民村种粮大户,除了自己家有8亩多承包田,还流转了200多亩地种粮。承包期延长30年,他举双手赞成。他说,这几年农村人口变化太大了,有的人家嫁出女儿,有的人家娶进媳妇,还有的人家离开农村进城了,虽然现在土地确权了,可是谁知道二轮承包期满后会不会有变化呢?老实说,很多农民怕到时候土地被收走。现在有了这个新政策,大家心里都踏实了。“承包权稳了,土地流转就会更稳,这对我们种粮大户来说肯定是好事。”

    无锡宜兴市徐舍镇青年农民邱冬是当地的种粮大户,流转了1200亩土地种粮。他说,延长承包权,对保护土壤质量也会带来深远影响。由于离第二轮承包期结束只有10年时间,农田水利设施能不投入就不投入,怕的就是承包期到了后,土地承包权一变化,他未必还种这些地,投入的钱收不回来。现在政策明确了,流转期就能持续,他打算这两年好好做一些农田基础设施。“我还年轻,别的事情不熟悉,种粮算得上是行家里手了。”

  徐州新沂市马陵山镇小蒋村种粮大户张世涛流转了1700亩土地,他说,承包期延长,农业政策稳定,自己除了更有底气把基础设施搞好,还准备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大型农机具,搞规模化种植,“条件合适的话,我想再多流转一些土地,多请一些人,把规模再做大些!”

  扬州宝应县小官庄镇党委委员罗洪谋认为,土地承包权延长30年,对于稳定农民的种粮情绪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、提高农民对机械化的投入都有很大的好处。土地承包期限如果过短,农民会不重视土地的休养生息,甚至可能导致短期行为和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。同时,拥有较长期限才更有利于向有实力的公司和合作社集中,推进土地流转和农业的规模化、现代化。“我们镇一共有41500亩耕地,其中80%已经实现规模化流转,下一步,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土地规模流转的力度,从政策和资金上加以扶持,让农民、大户放心投入,放心经营。”

  三农问题研究专家,江苏省供销总社党组书记、理事会主任诸纪录说,土地是农民的“命根子”,“三农”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。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,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。对此,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、十八届三中全会都作了强调。长期以来,广大农村干部群众都希望对“长久不变”有个明确政策含义,不过,长久是多久,是30年,还是像草地承包期一样50年,像林地承包期一样70年,还是永久不变,没有明确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,第一次在党的政治文件中明确了“长久不变”的政策含义。

  诸纪录认为,十九大报告提出这一重大政策,顺应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,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,让广大农民有个稳定预期,定心、安心、放心地自主经营或流转自己的承包地。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续包30年,是实行所有权、承包权、经营权“三权”分置改革的核心要义,也是落实“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、使用、收益、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、担保权能”这一改革举措的基础。“明确并强化这一点,有利于激活土地这个生产要素、激活农民这个经营主体,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。”他说。

  本报记者 吴琼 朱新法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